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8月14日再次将猴痘疫情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标志着WHO对疫情发出的最高级别警报。这是自2022年7月以来,WHO第二次因猴痘疫情发布这一警报。WHO总干事谭德塞在宣布时表示,“一种新型猴痘变异毒株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以及非洲其他国家迅速传播,这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022年7月23日,WHO首度宣布猴痘疫情为PHEIC,并持续到2023年5月。WHO当时指出,猴痘疫情在除欧洲以外的全球范围内风险为中等,在欧洲地区风险较高。根据今年的数据显示,报告的猴痘病例已经超过1.56万例,高于去年全年记录的数据,死亡病例达到537例。
猴痘病毒存在两种主要的变异株,分别为变异株I型和变异株II型。I型猴痘病毒的暴发更为致命,这也是宣布PHEIC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的疫情主要由I型病毒引起,该毒株较为危险,病情严重且死亡率较高。自2023年初以来,刚果民主共和国已报告超过22000例疑似病例,其中1200多例疑似死亡,远远超过2016年至2021年的年度中位数3676例。据报道,I型猴痘病毒可以顺利获得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的皮肤接触传播,感染病例中15岁以下儿童比例较高。
这次的疫情涉及1b型猴痘变异毒株,致死率相对较高。过去一个月内,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四个邻国报告了100多例1b型变异株的实验室确诊病例。这些国家包括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之前这些国家从未报告过猴痘病例。专家认为,实际病例数可能更高,因为许多病例尚未被检测。今年内,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也报告了1a型变异株的病例,而在喀麦隆、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南非则报告了2型变异株的病例。
猴痘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和皮疹,流行于非洲的西部和中部。自2022年5月以来,全球非流行国家纷纷暴发猴痘疫情,并已经波及社区。大部分猴痘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自限性,少数病例会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猴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耐热性差但对环境稳定,56°C加热30分钟或60°C加热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消毒剂也可灭活。
猴痘病毒传播模式并不完全明确,可能顺利获得动物-人和人-人传播。主要传播源是感染猴痘的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人类感染主要顺利获得接触病变渗出物、血液或其他体液,以及动物咬伤或抓伤。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顺利获得密切接触,也可能顺利获得呼吸道飞沫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儿童较容易顺利获得直接皮肤接触家庭成员或照顾者感染。
猴痘的症状与天花相似但较轻,严重病例多见于儿童、孕妇和免疫低下者。病程初期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1-3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分布面部、四肢较密集,包括结膜、口腔、外阴部等黏膜部位,皮疹经历斑疹、丘疹、水疱等阶段,痂皮脱落前具传染性。
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疑似病例需快速诊断检测,以避免病毒传播。WHO建议采用三重包装运输传染性物质。确诊病例需及时报告并隔离,治疗包括对症支持、预防并发症等,重症儿童需特别关注。
现在并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高风险人群应考虑疫苗预防,儿童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疫苗。猴痘公众防护指南建议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特殊护理。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