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组织、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上,先后注册了两项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的首次临床试验信息。截至现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已成功推进四款ADC药物进入临床阶段。这其中包括针对CLDN18.2的ADC药物SIBP-A18,正在CLDN18.2 IHC强度≥1%的胃食管癌、胰腺癌和胆道癌患者中进行一期临床试验,剂量探索设定为1 mg/kg至8 mg/kg,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博士担任主责研究人员。另一项则是靶向FRα的ADC药物SIBP-A19,该药物针对FRα阳性的多种实体瘤进行一期临床试验,剂量范围同样为1 mg/kg至8 mg/kg,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博士领导。
现在,该公司已推进涉及HER3、HER2、CLDN18.2和FRα等热靶点的四款ADC药物进入临床。此外,公开资料显示,这四款ADC药物中,除HER2以外,其他均采用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抗体,同时采用第3代ADC平台技术,使用Dxd作为毒素,连接子则运用了二肽与四肽技术,形成了新型连接子VASGFG,具有配体比率(DAR)为8的特点。基于这一创新连接子技术,所开发的ADC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佳的血浆稳定性。同时,在临床前体内药效模型中,这些ADC展现出了优于Dxd平台的肿瘤抑制效力。
近年来,以DS-8201为代表的第三代ADC技术取得了快速开展,众多基于这一平台的改良型ADC进入临床,激发了广泛关注,但靶点的同质化现象也较为明显。虽然多家公司基于此创新平台快速推出多个ADC药物,但在此类产品中,究竟谁能超越GGFG-Dxd平台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开展速度没有明显优势的同时,又面临下一代双抗ADC和双毒素ADC的挑战,上海生物制品所的ADC药物由此面临多重考验。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给予信息研讨,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组织。